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投資股票前,100%一定要懂的四大財報架構。

投資一家公司,卻沒看過這家公司的基礎財報資料,這就像是你在一場朋友聚會上,一個不太熟的朋友突然請您拿錢出來,投資他所成立的公司一樣,聽起來有點荒誕是吧!但有多少投資人,在決策買股票前是有先看過財報的呢?

 

今天就簡單分享一家好公司的基礎財報資料,跟四大財報架構的簡單說明,後續文章再針對重點分析說明。


四大架構:


1.財務結構與償還能力:評估一家公司的安全性,安全性高表示投資風險低,長期安全性看財務結構,低於50%為佳。 短期看償還能力,數字愈高表示愈安全。

 

2.獲利能力:就是幫股東賺錢的本事,毛利率跟ROE(股東權益報酬率),好公司的通常定義,毛利率最好高於30%,ROE高於20%。

 

3.經營能力:總資產週轉率,愈高愈好,表示店面雖小,但能做的訂單量(營業額)卻很大,營運週轉天數愈短愈好,表示原物料進貨後,轉換成成品後,到收完貨款的時間長度,是一種經營效率的呈現。

 

4.現金流量:最最最 重要的數字,這是現金基礎下的數字,現金之於一家公司經營的重要性,就像是氧氣、血液之於人體一樣,要有源源不絕的現金流,擁有足量的現金,在本業有好的投資機會出現時,可以立即投入取得先機,或遇到歹年冬,能安穩渡過市場低潮。

 











上面這些都還只是最基礎的財報比率,真正能在基本分析過程中,來創造最大投資價值的,會是最難學習的產業分析的領域,但即使如此,這些過去的財報數字還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。


學習財報分析的重點:


1.    財報比率數字的好壞,不是單單看數據的高或低來判斷,例如毛利率40%跟5%,就表示40%值得投資嗎?答案:是不一定,為何?


簡單的邏輯,一個是要同產業作比較,第二個是跟自己過去的數字作比較,例如IC設計產業毛利率40%算是低,但以代工業而言,毛利率5%算是高的,又或是今年公司的毛利率40%,但去年只有25%,表示公司的競爭力提高了,都是好的現象,反之毛利率衰退了,就要注意了。



2.    重要財報數字產生變化,例如上面所提到的,毛利率從25%提升到40%,要去找出產生變化的原因,財報數字背後的原因遠比財報數字結果來得重要。



3.    注意外部大環境的影響,有些產業發展深受外部經濟景氣影響(專業數字是貝他值)公司財報數字很好很賺錢,但股價可能還是會下跌,在此狀況下,財報數字只供參考,若以長期投資的想法而言,就可忽略此因素。



下週再分享,懂這些財報基礎對我們投資者而言,實質好處是什麼?






 


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2022年12月 重要總經指標分享

 各個指標重點如下:

1、FED 11月升3碼到3.83%不變,12月預計再升息2碼,預計年底利率4.25~4.5%,貨幣維持緊縮。


2、貨幣供給持續死亡交叉,M1b期底10月年增率5.6%下滑至4.65%,M1b 持續下滑,表現投資市場的資金供給下滑,對股市多頭分發展不利。


3、美國10月ISM指數連續下滑,指數從50.9降到50.2,製造業需求持續向下,預告明年景氣衰退機會增加。


4、景氣燈號10月微幅向上至18,台灣經濟進入衰退的疑慮仍在。  (台灣PMI指數連續五個月下滑)










整體而言,總經指標皆是偏負面的消息,呈現的都是經濟即將步入衰退的訊號,但美股、台股指數近期卻是還是有往上的動能,簡單分享我的想法如下:

1.股市方向有時就是會偏離經濟基本面,就像德國股神柯斯托蘭尼所說的,主人與狗的關係,有時狗是會脫離主人的路線。


2.之前有分享過第四季會是關鍵,因為過往統計第四季股市上漲的機率高達8成以上,為何如此?原因很多,包括感恩節、聖誕節旺季,基金公司年底作帳行情等。


3.今年最低點12,666跟年初最高點18,526,跌幅也是夠驚人的高達31.6%,所以幾週前在群組有提出「股票長期投資價值」浮現的觀點,當指數接近PB1.5的數字(11,764)都是可考慮的相對低點,低於1.5 是金融黑天鵝事件發生時才會出現,可遇不可求。


4.股市的短期趨勢還是由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影響,但中長期趨勢最終還是會由貨幣主導,日前短期的關卡是15,700點若沒衝過,短多長空的機會很高,但目前全球貨幣仍在緊縮的階段。


5.最後,在上一輪的經濟循環,貨幣供給死亡交叉出現的6個月後,股市才迎來真正的低谷,完全符合貨幣政策上效果延遲性的特性,以上看法僅提供參考,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重大依據。




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令人不知所措、五味雜陳的2020年

令人不知所措、五味雜陳的2020年總算要過去了,我想各位都跟我一樣在年初之時,沒能想到一個前所未見的病毒、卻帶給全人類翻天覆地的變化,而更令我們料想不到的是,經過一整年全球疫情不但沒減緩、反而愈加嚴峻,讓我們見識到西方世界是「1%的菁英領導99%的一般人(蠢貨)」這句話的涵義,講到菁英就不得不說病毒這玩意比人類制定的法條公平多了,病毒之前人人平等,迄今美、英、法三個強國的領導人都中標了,真是不可思議,而更令人吃驚的是股市的表現急遽反轉,就像我一位女性投資朋友開玩笑的說,就像是紅毯上女星的深V洋裝,下面我總結一整年投資市場的粗淺看法,分享給各位。 

今年因為疫情的因素,全球實體經濟因為封城、各國的防疫限制令,嚴重停擺,我們可以從以下新聞事件去體會實體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
  1.  許多國家實施封鎖和限制措施,使得2020年的碳排放減少了7%,創下紀錄
  2.  封鎖30天污染物少47%,印度「恆河」水質達可飲用標準
  3. 世界工廠-大陸,因停工空污情況立即改善

身處台灣的我們很幸福,但歐美地區的疫情卻在年底愈趨嚴重,從不斷攀升的染疫人數與死亡人數可知,即便如此投資市場卻不斷創新高,實體經濟與股市脫鉤,不得不說柯斯托蘭尼在書中所說的,貨幣+心理=趨勢,而貨幣最終卻會影響投資人心理,真的是真知灼見。 在各國央行不斷印鈔之後,加上各式各樣的刺激經濟方案,聯準會甚至透過特殊目的機構收購民間債權,不管是 學貸、消費信貸、房貸,等於直接拿錢直接挹注中小企業、人民,規模之大遠遠超越2008年的QE規模,在手法上也與上次不同,這不單單只是流動性問了,只能用「打了秤陀鐵了心」來形容這次全方位、大規模的救市政策。 (參考文章: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focus/indep/6001488) 

在疫情未確定消退之前,主要經濟體歐、美、日,都會持續這樣的政策,透過無限制的貨幣供給來穩住經濟,這一波的資金行情何時停止?而未來一年若疫苗發揮效果,疫情受到控制並消減,是否會出現實體經濟開始復甦,而股市因為價格過高、資產泡沫而展開下跌循環?出現另一側的極端情形呢?我想只能看上帝(聯準會主席)何時開始收錢吧!

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

開始理財前的關鍵36問,投資人在理財過程中一定不能犯的錯誤是?

投資人在理財上常見的五大誤區

從事將近10年財務顧問工作,加上要協助客戶朋友建立長期的財務規劃,必須與客戶朋友對談有關理財的話題,透過不斷討論的過程,加上個案夠多,我慢慢看到一般投資人在理財上常見的共同迷思與誤區,特別整理出投資人在理財上常見的五大誤區,除了可以彼此提醒外,相信也能幫助一些剛開始理財的朋友們能少走冤枉路,避免重蹈覆轍。

 

第一大誤區:僅憑資訊進行理財決策,大部分投資朋友在一開始投資時,其實都只憑資訊在做理財決策,舉例像是聽朋友說的內線消息、報刊雜誌報導的熱門股,或是商業雜誌刊登的績效前五名的基金,結果如何?可想而知,假如理財獲利這樣簡單,就不會有80%的輸家了,我認為一個好的投資決策的架構順序,應該是先確認大環境的景氣方向,上行還是下行,還是高檔盤整等,接者採用適合的理財方法,像是技術分析、價值型投資,或是我們音頻建議的策略,逆向操作加長期投資等,然後開始選擇理財工具,例如基金、股票、或是期貨、外匯等,確認工具後,最後才是搜集資訊解讀資訊,資訊本身不具價值,甚至公開的資訊往往是落後的,這邊分享一個我個人親身的故事,在我認識且熟悉喜愛投資的朋友當中,其中一個是股市大戶,我曾經詢問過這位前輩如何選擇賣股時機?她回答我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:「就是手上持股公司的利多消息,上盡各大媒體的時候,就是我賣股的時候。」我接著問為什麽?她回:「因為到這個時候,很多看媒體訊息選股的散戶,會接手我的股票,才能讓我在賣價持續維持高檔時,同時賣得掉手上大量持股,賺取最大獲利。」這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,單憑資訊做決策,在獲取微薄利潤時,卻需要承擔不對等的高風險。



第二大誤區:學習障礙,在我們認真學習理財時,不管是透過看書,網路部落格文章,會不自覺陷入一個迷思,以爲自己看得懂的就是對的,當我們在接收、過濾資訊時,會不自覺找與自己觀點雷同、看得懂的當作是對的,來支持自己的理財決策,但恐怖事實是這些暢銷書、部落客的內容有部分可能是錯的,卻被我們奉為圭臬,當發現有錯誤時通常為時已晚,誠懇建議大家要學習理財,要看長銷書而不是暢銷書,出版超過10年以上的理財書還能在網路上熱賣的,代表這會是理財經典書籍,書中內容的知識點大多會是正確的,雖然讀起來可能很吃力,或是看不懂的,卻是我們簡單取得正確理財知識的唯一機會,推薦三位作家的暢銷書,科斯托蘭尼、彼得 林區、霍華 馬克斯,分別的知名暢銷書「一個投機者的告白」「選股戰略」「投資最重要的事」這三本書都非常不錯,鼓勵大家可以買書來學習,未來有機會也會有關這三本經典理財的讀書心得分享。


第三大誤區,無風險意識,舉個簡單的例子,面對3%報酬的儲蓄險跟配息6~8%的高收益債基金,多數人會選後者,因為報酬多一倍加上熱銷,但在考量風險後,前者幾乎零風險,後者的風險係數其實跟股票一樣,經過風險調整後的報酬,其實3%儲蓄險更具有投資價值,但一般人卻常常忽略風險只看報酬高低,進而做錯決策,有關風險如何量化、何謂風險調整後的報酬?可參考之前部落格文章-投資人一定要懂的理論(第13問),在風險議題上第二個常見的迷思,就是忽略系統性風險的發生,大部分投資人都有理財近視症,只看到這家上市公司的財報數字,忽略全球經濟連動,忽略系統性風險發生時,即使財報數字亮眼但股價仍會腰斬,面對風險都必須謹慎小心啊。



第四大誤區:借錢投資,關於借錢投資的誤區,很多投資大師都在書中分享他們的血淚經驗,因為借錢會導致失去耐性,而耐性卻是理財贏家必備的要點,分享我身邊一個朋友真實的個案,這位A朋友在高雄氣爆後,他認為這是一件非經濟因素的干擾,導致某家公司股價大跌,他判斷事件過後股價就會反彈,大方向是對的沒有問題,問題出在他借錢融資買股,在下跌幅度與時間遠遠超過他的預期下,讓他等不到兩年後回漲的翻倍報酬,而是在不到一年內必須認賠殺出,因為借錢投資讓他沒有時間可以等待,選股對卻因為借錢投資的錯誤,讓他錯失後來驚人漲幅的獲利,非常可惜,在理財世界中總有些人想一步登天,老想快速致富,殊不知投資市場是殘酷的,想要高報酬,就必須承擔不可預期的高風險。



第五大誤區:目地與行為相違背:在財務規劃過程中,都會詢問客戶一個很重要問題,您理財的目的是什麼?常常聽到的答案是「賺錢」,這其實是理財想要的結果,並不是答案,沒有人理財想要虧錢吧?接著我繼續問:「那賺錢的目的是什麼?」通常得到的答案是退休規劃需求、安穩的獲利、創造被動收入等,這時就會發現大部分朋友理財的目的只是要長期穩健致富、安全保本,但理財行為卻是進行高報酬高風險的投資遊戲,短進短出,最終虧損收場,很顯然目的與行為相違背,經過諮詢後釐清目的,選擇適當的理財策略,透過簡單的資產配置、長期投資加逆向操作,輕鬆達到複利10%以上報酬,在這裡也邀請您思考一下,您的理財行為與目的是相符的嗎?最適的理財策略,與追求最高報酬的理財方法,到底那個是您想要的呢?

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

開始理財前的關鍵36問(第25問) -容易被輕忽的財報數字?

財報的關鍵數字-毛利率


我認為最適合散戶投資人的投資策略「逆向操作+長期投資」,是最能發散戶優勢、同時掌握最佳機會,當機會來臨時要如何選股?這時我們還是得從財報著手,來評估一家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,也許大家最常聽到的財報數字,會是EPS、本益比、ROE,特別是ROE所謂的股東權益報酬率,因為這是股神巴菲特最看重的指標,但我評估一家公司會先從毛利率開始,這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財報數字,先聲明以上三個指摽也很重要,只是我的評判標準會從毛利率開始,毛利率要夠高,才會進入名單,之後才會開始評估其他財報指標,包括最重要的產業分析,為何毛利率是最重要的關鍵數字呢?


毛利率是評估一家公司獲利能力中,最重要的財報比率,透過毛利率的高低就能進行簡單的選股動作,同產業中毛利率最高的公司通常就是我們的最佳選擇,其背後的邏輯可從下列的損益表中來說明,毛利率就是銷貨毛利除以銷貨收入的財務比率,一家公司想拉高毛利率只有提高產品售價、或降低成本,甚或兩個同步進行,才能提高毛利率,我們舉例LVCoach的包包那個品牌的售價高?而半導體產業中,台積電跟聯電那家公司的晶圓價格比較高?答案很清楚是LV跟台積電,產品價格中來自於品牌、或產品品質的優勢,對應在損益表中就是行銷成本跟研發成本,LV單價高來自於敢砸錢打品牌形象,而台積電的良率高、質量的晶圓,則因為重研發、不斷提升設備規格,才能產生質優高價的產品,高毛利率容易產生良性循環,毛利高讓公司更有資本來投入行銷、研發、設備、員工薪資等,一家好公司具備的品牌形象、技術專利、優良設備、高質量的團隊,會直接回應在服務、產品品質上,替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時,最終反應在產品價格上,進而創造高毛利形成良性循環。




產業龍頭股通常就是該產業中毛利率最高的個股,例如台積電毛利率44%,而聯電只有14%,手機鏡頭大廠大立光毛利率59.8%,同產業亞光只有16.3%,想像一個能力很強的工程師會選擇台積電、大立光,還是聯電、亞光呢?換言之,龍頭股不易被取代,因為高毛利能提供更優渥的薪資吸引優秀人才、投入更多的研發、更多的行銷預算,持續維持高強度的競爭力,當我們分散投資在各個產業的龍頭股,就能達到投資組合的效果,降低風險同時獲取合理報酬,同時這也是0050吸引投資人投資的背後原因跟價值。

投資股票前,100%一定要懂的四大財報架構。

投資一家公司,卻沒看過這家公司的基礎財報資料,這就像是你在一場朋友聚會上,一個不太熟的朋友突然請您拿錢出來,投資他所成立的公司一樣,聽起來有點荒誕是吧!但有多少投資人,在決策買股票前是有先看過財報的呢?   今天就簡單分享一家好公司的基礎財報資料,跟四大財報架構的簡單說明,後續文...